方哲宇團隊利用自由電子束操控金屬等離激元在納米尺度實現對低維量子材料谷極化的調控。利用電子束精準激發,在50納米內實現谷極化“開關”,以及100納米內的谷極化反轉,為納米尺度谷電子學發展和片上集成設計提供了基礎。該工作近期發表於《自然通訊》。
古英教授和龔旗煌教授等在腔量子電動力學和拓撲光子學的交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拓撲保護下的邊界態主導的模式耦合機制,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腔量子電動力學弱耦合體系在拓撲光子晶體中的珀塞爾增強的吸收減少效應,並實現了高光子收集效率。
課題組在狄拉克半金屬納米線體系中首次實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的門電壓調控。通過調節門電壓,控制納米線表面量子限制效應的出現和消失,進而調控體系的拓撲性質。該研究成果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研究揭示了大氣煙炱顆粒的“類rGO”結構特點和光催化活性,提出的煙炱顆粒的光催化自氧化機制為探討其在大氣化學反應中的意義提供了新的認知,也為評價煙炱顆粒的健康和氣候效應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研究團隊選擇芽殖酵母DNA複製期(S期)檢查點通路的激活過程作為研究對象,提供了噪聲驅動細胞不同狀態轉換的直接證據,揭示了噪聲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中的動力學機理。該工作於2021年1月7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物理評論X》。
李磊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文,報道miR775通過靶向一個編碼半乳糖基轉移酶的基因調控細胞壁果膠含量從而決定擬南芥內在器官大小。這對深入理解植物器官大小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改良作物農藝性狀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解析了在高鈣和低鈣兩種狀態下人源DUOX1-DUOXA1在peptidisc中穩定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的高分辨結構,觀測到了高鈣狀態下DUOX1多個胞內結構域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鈣離子濃度下胞內調控結構域的構象變化,為深入理解DUOX以及其他NOX家族蛋白酶的結構以及活力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作者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Hyper類器官中的細胞羣體進行解析,發現Hyper類器官中顯著富集了腸道幹細胞羣和修復型幹細胞羣,這些幹細胞羣體與體內發現的腸道損傷態幹細胞具有相似的分子特徵。
研究團隊採用了個體自對照的方法。通過對比同一個母親在正常和發病的兩次孕期之間空氣質量的差異,推斷暴露和疾病之間的關聯。由於病例和對照來自同一個母親,很多可能影響妊娠結局的因素,例如基因等都是相同的。
近日,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工學院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研發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其成像視野為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
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論文,報道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該研究揭示了高糖引起的ROS抑制AMPK的全新信號通路,以及該新通路對於維持骨骼肌細胞能量代謝穩態的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對鈣鈦礦光伏器件的“埋底界面”開展系統深入研究,首次闡明瞭“埋底界面”中“微結構-化學分佈-光電功能”的科學關係,明確指出“埋底界面”非輻射覆合能量損失的主要來源,建立起鈣鈦礦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可視化研究平台;基於對鈣鈦礦“埋底界面”的深入認知與理解,最終對鹵化銨上表面鈍化技術提出了全新的機理解釋,為鈣鈦礦多晶薄膜的未來鈍化技術發展和鈍化分子設計提供了...
研究團隊揭示了大氣顆粒物暴露可能引起血清脂肪因子濃度降低,並且胰島素抵抗可能加劇顆粒物的不良健康效應。該研究為釐清大氣顆粒物與糖尿病發病和進展之間的關聯性機制提供了線索,也為認識代謝異常人羣對大氣顆粒物暴露的易感性提供了證據。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
潘鋒課題組針對低成本電池正極材料MnO2的研究與發展進行總結,對通過合成過程預嵌入離子/分子能等“預嵌入策略”調控和優化MnO2性能與相關機理進行綜述,並對未來研究發展進行展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研究組理論預言具有拓撲內藴機制的非常規第二類Nambu-Goldstone玻色子的存在,並提出基於光晶格實現和觀測的方案。該工作將凝聚態物理中朗道對稱破缺理論和拓撲理論兩大框架內藴結合,預言新的量子相的存在,並對Nambu-Goldstone的有關機理產生新的理解。
研究團隊以蜜蜂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蜜蜂A-to-I RNA編輯的適應性演化,以及蜜蜂和果蠅裏RNA編輯的趨同適應現象。這種趨同演化現象進一步支持了RNA編輯的適應性假説,提示RNA編輯可能是驅動物種演化修補過程的一種重要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瞭其具體的調控機制。
王健與合作者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PtSe2薄片中發現了由Pt原子空位引起的局域磁矩,並揭示了局域磁矩隨樣品厚度的依賴性和產生機制。這一工作為在非磁性二維材料中,尤其是空氣中穩定的二維材料中實現原子尺度上的磁性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對自旋電子學和量子信息等領域的發展具有潛在的重要價值。
研究人員通過分子、生化和遺傳學等方法,發現RDV侵染後,水稻生長素含量升高,同時外源施加生長素促進OsIAA10蛋白的降解,解除了OsIAA10對其結合的OsARF轉錄因子的抑制,增強水稻對病毒的抗性。